365体育投注

图片

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06466311/2021-1467603 文号:益政办发〔2021〕7号 统一登记号:YYCR-2021-01005 登记日期:2021-10-21 发文日期:2021-10-22 信息时效期:2026-10-21 所属机构: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公开责任部门:益阳市司法局

YYCR-2021-01005

益政办发20217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益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

    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021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大决策,推动益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办法》《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益阳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与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益阳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有效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中医药助力疫情防控作用不断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中医药系统坚决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组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建立中西医结合专家联合会诊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积极发挥中医药预防和救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市新冠肺炎患者均采取中医药治疗,其他重点人群均采取中医药汤剂早期介入预防,成效明显,实现了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医疗事故零发生的目标。我市选派中医药人员支援湖北黄冈和市级定点医院,为抗疫工作的胜利贡献了中医药力量。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共发放中医药预防汤剂36.9万剂次。

2.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市级层面相继出台《益阳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构建中医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探索创建中医特色医院,位列全国百强中医医院,正争创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桃江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其他5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均设置中医科,8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

4.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建立治未病科室,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公共卫生管理,全市03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覆盖率分别达到70%75%以上,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医药专科优势不断增强,新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6个,建有1个国医大师工作站、3个省级名中医工作站、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安化、桃江、资阳、南县等4个区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5.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有序增容,素质逐年提高。新增湖南省名中医2人、湖南省基层名中医2人、益阳市名中医20人。有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名、湖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名、湖南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8名,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20名。省级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2家,培训合格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87名和中医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0名。

6.中医药自主研发不断进步。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与湖南开元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益阳市中医药博物馆和益阳市中医药研发中心,陆续收藏自北宋至民国时期中医药古秘方手抄本近5000册,正筹建研发团队,其他相关工作稳步推进。57%的中医医院有标准中药制剂室,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制制剂50余种,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自主研发的络乐胶囊肾炎宁胶囊获市级科技成果奖。

7.中医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我市中医药资源丰富,全市拥有黄精、厚朴、枳壳、杜仲、玉竹等60多种中药材,是有名的中国多花黄精之乡”“中国厚朴之乡”“枳壳之乡安化黄精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安化黄精”“安化厚朴”“南县中华鳖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汉森制药、湘易康制药等企业成为全国中医药知名企业。按照康养+发展思路,围绕湖、竹、茶、中医药等核心文旅资源,以打造核心景区为抓手,全面发展康养旅游、观光休闲、体育运动等产业,集文化推广、生态旅游、体育养生于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8.中医药文化传播不断提速。我市成功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湖南益阳站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组织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悦读中医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巡讲等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群众受益明显。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进中医药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不断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15

实际值

2020

完成值

中医医疗资源

中医类医院(所)

9

13

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2289

3123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55

0.75

每千人口卫生医疗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人)

0.32

0.46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

1342

1892

卫生机构中药师(士)(人)

511

458

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总诊疗人次数(万人次)

66.50

91.58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5.08

10.24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6.61

8.18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8.40

14.01

中药

产业

中药材产值(亿元)

1.97

6.02

备注:数据统计截止至202012月底。

(二)形势与挑战

中医药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价值和独特作用日益显现,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1.国家战略将中医药振兴带入崭新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发展地位,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指明了中医药发展方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一系列举措,为中医药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中医药强市战略为中医药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中医药振兴发展融入三高四新中医药强省战略,全力推动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出台《中共益阳市委益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出总体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3.中医药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医药产业链长、消费作用明显等特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过去8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8年、2020年市场规模分别超过2万亿元、3万亿元,经济潜力巨大。中医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中国处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是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中医药理念代表着以维护健康为目的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医药膳、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亚健康调节、慢性病和老年病治疗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养生保健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应用领域。

我市中医药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短板和弱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存在差距,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

1.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统筹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职能不够顺畅,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有限。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占比偏低,中医药作用发挥不充分,专科专病影响不大。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机构应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滞后等。

2.中医药企业产业规模不够大,竞争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中药种植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发展支持不够,政策支持乏力。

3.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基层人才、产业人才相对不足。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虽设置有中医药方面的相关专业,但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中医药工作的统一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为动力,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益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健康。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药质量监管,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中西并重、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卫生健康方针,把中西医放在同等位置,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推动二者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协同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特色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益阳中医药名馆和中医药企业,以及名医、名家、名科的学术传承和名术、名方、名药的挖掘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坚持质量为先、融合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改革创新、传承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健康益阳建设为总目标,着力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到十四五期末,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1.07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中医药健康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的应急能力大力提升,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17.40%以上;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年均增速达10%以上;加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力度,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8.78%,实现中医药强市的稳步发展目标。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专栏2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

2025

属性

1

卫生健康资源

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

181

228

预期性

2

中医类医院数(个)

13

14

预期性

3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75

1.07

预期性

4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6

0.62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35

0.80

预期性

6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52.28

60.00

约束性

7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71.43

95.00

预期性

8

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9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

100

预期性

10

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

100

预期性

11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90.91

100

预期性

12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比例(%

42.88

70.00

预期性

13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429

485

预期性

14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85

100

预期性

15

卫生健康服务

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

10.24

17.40

预期性

16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

14.01

20.13

预期性

17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0.02

85.00

预期性

18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5.04

78

预期性

19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年均增速(%

--

10

预期性

20

健康

文化

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

28.78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群众健康,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加强中医药服务阵地建设。做优做强市级中医医疗机构,推进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扩建工程,提升市级中医医院硬件设施,创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打造中医特色明显的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能力。着力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推动创建2家县级三级中医医院。鼓励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连锁经营。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旗舰中医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有序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名医堂以及中医特色专科医院、中医康复医院、中医老年病医院。

2.推动中医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开展城市中医医疗集团建设,全面推进益阳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内涵建设,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紧密型中医医共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支持中药自制制剂在医联体等范围内调剂使用。

3.建立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推动公立中医医院探索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中医医院章程。常态化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专栏3 中医药服务提质工程建设

1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项目。支持市第一中医医院推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项目建设。

2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创建1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3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支持2家县级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每个县级中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成为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4中医馆项目。建设16个中医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对已经建成的20%的中医馆提质升级,建设成旗舰中医馆。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打造中医馆的村级版

5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支持建设12个中医经典病房。

(二)聚焦优质高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以骨伤、肛肠、针灸、康复、肿瘤、妇科、儿科、脑病等特色专科为重点,推进国家、省、市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建设好市级治未病中心,县级中医院实现治未病科全覆盖,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03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评估、干预调理、健康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加强三级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和县级急诊科建设,强化急救能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

2.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配备中医医师,实现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统筹管理,推进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县管乡用管理机制。建立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和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培训和指导,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开展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不低于35%

3.推进中西医协同服务行动。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加强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和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创新妇幼中医药服务模式,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优质服务。

4.增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防控机制,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立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诊疗方案、组织专家团队和医疗救治、指导社区防控等,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独特作用。

5.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水平。深化中医药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构建益阳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市级中医医院试点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

专栏4 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每个医院支持4个专科、1个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

2中医专科能力建设。争创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10个市级重点专科。

3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创建1个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6个县级中医治未病科室,推广203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4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开展1家互联网中医医院试点。

5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争创1个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培训35名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

6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争创1个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开展2个中医康复科能力建设,推广2030个中医康复方案。

(三)聚焦第一资源,激发人才队伍新动能

1.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培养高水平中医药特色临床领军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企业等探索医、教、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构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汉森制药等联合体,利用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加强市、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大力构建中药材种植、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和老药工经验技术传承、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中医药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梯队,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与开展中医护理骨干培养,提高中医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师开展西学中培训。将中医课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课、必修课,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加强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聘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来益传授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和作用,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特色人才。实现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覆盖。培养造就一批市级名中医、省级基层名中医、省级名中医。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挂钩。规范民间中医医疗工作,鼓励确有专长的中医人才发挥一技之长。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鼓励全市老中医药专家和老药工参加益阳市第一中医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等医院与高职院校临教合一活动,传承发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学术传承制度,推进活态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和存储。

3.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以品德、能力、实绩为导向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在中医药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对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适当放宽条件。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提倡中医医师开展多点执业。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长效机制,开展市级名中医的评选表彰。建立人才引进、定向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薪酬、社保、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措施。

专栏5 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建设

1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争创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2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中医药各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遴选培养30名专业技术突出的中医药临床和科研骨干人才;遴选培养75名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材种植(养殖)、炮制加工、中医药管理等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输送300名实用型的中医药人才,充实基层中医馆。

3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支持建设1家中医规培基地,2家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培训75名左右规培(含助理)师资,培养200名左右合格住院医师(含助理)。

4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非中医类别从业人员学习中医,支持培训200人次。

(四)聚焦规模质量,建立全链条产业体系

1.强化中药材种植标准化。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特色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中药材品种种植优势产业带。促进中药材产业的规模经营,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中药材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组织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药材种植,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途径投资开发产业和建立规模生产基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药材产销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优化土地要素配置,降低中药材生产的综合成本,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旱涝保收能力。加工积极推进中药材的设施化育苗、标准化栽培、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模式与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把雪峰山片区建设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安五味道地药材主产区、示范区。

2.推动中医药产品品牌化。打造中医药品牌,强化湘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和原产地保护,实施安化县、桃江县等重点区域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打造辐射全省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擦亮安化厚朴”“安化黄精”“南县中华鳖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研发推广一批药膳、药饮、药妆、药浴等中医药保健产品,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的食品保健或中成药大品种,打造一批益字号名药品牌。支持雪峰山片区建设以安五味为代表的梅山百草园,突出安五味-养五藏区域品牌特色,打造安化养生药材之乡、慢病人群的安养胜地,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培育、保护、推广安五味等道地中药材,创建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道地与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大型医药流通和中药饮片、制药生产企业,推进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

3.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化。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和制药工业,着力培育和扶持产业龙头,不断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拓展药材加工领域,实施龙头带工业、工业促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战略。依托益阳市中医药产业园”“安化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企业帮扶力度,以汉森制药、博瑞药业、湖南上药、湘易康制药、津湘制药等本土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集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的聚集度。利用中药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由中药原料向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全产业链延伸。

4.推动中药流通市场专业化。在高度重视种植、加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和药材、药品营销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升级,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实施大产业、大市场发展战略。建立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化商业服务模式,搭建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个体网店,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药房和医药流通企业。

专栏6 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建设

1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达50万亩,争创2定制药园种植基地、1个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个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提质建设1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

2中医药产业项目。推进2个中医药产业园建设。

3中医药特色园区建设。建设梅山百草园,逐步形成以安五味为代表的养生药材特色区域。

(五)聚焦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1.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高标准建设益阳市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医药文化广场,打造中医药文化地标,加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展示益阳中医药文化魅力。创新科普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

2.加强中医药精华传承研究。加强市中医药研发中心建设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中医药专长绝技收集整理专项行动,对散落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建立民间中医药保护名录,并加以保护和推广应用。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企业、医院、高校合作,搭建中药科研平台,围绕单方验方、经典名方、名医名方,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医院制剂、中药新药研发。

3.推广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中医医院医养结合经验,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打造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4.促进中医药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推进安化黑茶+中医药+康养”“梅山文化+中医药+康养”“生态旅游+中医药+康养”“汉森健康产业园等多元化健康产业模式。推出康复理疗、健康养生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7 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建设

1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建设1家市级中医药博物馆。

2中医药文化广场建设。力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文化广场。

3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建设。争创1家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4中医药文旅产业建设。开辟1条康养精品旅游线路,争创1个中医药特色小镇。

(六)聚焦市场安全,建立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1.加强中药药事管理。以市级中医医院为依托,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着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医院中药制剂品种,县市级中医医院建设共享中药房。完善市级中药药事质量控制中心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对中药饮片供应商资质进行评估,执行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中药煎煮、处方专项点评等制度,定期对中药饮片质量进行监测,促进合理安全使用中药。

2.加强中药材监管体系建设。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指导企业参与修订、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等道地药材标准化建设及质量管理,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强化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过程溯源管理,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3.加强市场安全监管机制。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特色中药资源监控和保护,对中医药系列产品的过期、假劣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完善三位一体药品风险防控体系,注重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赋能药品监管,加强药械化监管队伍建设,多部门协同监管。

专栏8 中医药制剂规范化建设

1中药制剂中心建设。建设1个区域中药制剂中心。

2自制制剂开发。开发不少于30个中药自制制剂品种。

3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争创1家符合GCP要求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主要负责人坚持主动抓、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抓具体。完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落实中医药管理主体责任,合理配置人员力量。

(二)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足各方面鼓励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卫健、发改、科技、工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衔接,努力在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医疗改革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建立持续、稳定、多元的中医药经费投融资机制,增加引导性、开发性、基础性投入,统筹安排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鼓励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有效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医保部门要在报销比例上予以倾斜,加快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体现中医药临床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

(三)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推动中医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四)强化规划实施。区县(市)要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中医药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医药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将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各相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任务目标,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督查、定期评价,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抄送:市委各部门,益阳军分区。

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021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