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调研

发展稻虾共作产业 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发展稻虾共作产业  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沅江市移民开发局

 

沅江市四季红镇是柘溪水库外迁移民洞庭湖三个集中安置区之一,地处沅江最北部,三面临水,一面临洲辖七村一社区,耕地面积14800亩,移民17200人。近几年来,在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引导下,瞄准市场,调优产业结构,推广稻虾共作,大力推进了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移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发稻虾共作产业的措施和成效

为有效解决四季红镇人多地少的矛盾,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举措,大力发稻虾共作产业。

1、转变思路,依托优势,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产业。

一直以来,移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农业生产一直徘徊在高成本、低效益运行状态。早些年,移民通过到大通湖、千山红和军垦农场承包耕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市移民管理局和镇党委政府引导移民瞄准市场,在本土产业调整上转思路。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四季红镇具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的有利条件:一是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四季红镇地势较低,拥有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阳光充足的稻田,特别适合养殖水龙虾,在低洼稻田四周开沟养虾,还可以起到调蓄渍水避险的作用;二是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早在2010年,就有小部分移民农户初步尝试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三是有便捷的交通优势。四季红镇地处沅江、南县、大通湖区交界地带,水陆交通快捷,便于鲜活农产品疏散;四是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近些年来,龙虾成为火爆的美食,倍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不断上扬,利润空间巨大。五是有明显的比较效益。如果采用传统的双季稻种植,除去农药化肥机械耕种收等各项成本,一亩稻田一年收入不过800元,如果将人力成本计算在内,效益更低;而稻虾共作面积,除去各项成本,一亩纯收入可达2200元以上。

为此,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移民农户前往湖北、岳阳、南县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坚定了移民们发展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实现单位面积效益倍增的信心。

2、拓展出路,多措并举,扎实做大稻虾共作产业。

为扎实做大做强稻虾共作,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强化五大举措,为全镇稻虾共作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近三年来,市移民管理局与镇政府共举办稻虾共作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电子商务培训33期,推荐移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先后有1600多人次参加了免费培训,共发放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近2500份;常年聘请专业技术专家3名,及时实地解答解决移民的种养技术难题。

二是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因对灌溉用水和水质的特殊要求,稻虾共作必须实现集中连片发展,为确保稻虾共作种养大户规模化发展,市移民管理局和镇党委政府深入农户做工作,以高于周边土地流转的均价200300元的价格,签订一包五年的合同,将分散在各农户的承包地集中流转给种养大户,确保了稻虾共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布局。目前,全镇各村规模达2000亩以上的种养合作社有9个,200亩以上的种养户达30多户,500亩以上的种养户达15户。

三是建立产业经营组织。为提高专业种养水平和管理效益,全镇在市移民局、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9个稻虾共作专业种养合作社,共有入社农户108户,各专业合作社实行虾苗共进、技术共用、信息共享,运用平台优势为全体种养大户提供技术、销售、保险、融资、项目争取等多种保障服务,成为种养户的贴心家园。

四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稻虾共作产业是高度依赖市场的高风险产业,对各类信息的及时掌握要求较高。为此,全镇建立了稻虾共作微信群和公从平台,由镇农技推广站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发布种苗、产品、销售、技术、运输、病害治防、劳动力等行情和价格等信息,同时提供咨询解答等帮扶服务,为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造了信息化通道。

五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改善稻虾共作基地的排水灌溉和运输条件,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通过特色产业和移民项目,共筹措各类资金600多万元,修建和硬化通往种养基地的道路,疏通渠道,改建和修建涵闸电排。

3、勇闯新路,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稻虾共作产业。

稻虾共作模式,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为此,市移民局、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闯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

一是优化水稻种植。为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市移民管理局和镇党委政府引导种养户优化水稻品种,过去龙虾收获后一般种植常规一季稻,现在引种优质湘米,每公斤市场价格达12元,比常规稻米增值一倍以上。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稻虾共作模式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对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也有严格的限制。镇农技部门顺势引导移民发展生态农业,通过龙虾的养殖,不施化肥和农药,大大改良了土壤结构;通过设置太阳能灯防治虫害,减少了污染,降低了成本,生态农业的效益充分显现。

三是开展电子商务。近年来,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将稻虾共作作为新型产业运作,打破传统销售方式,依靠互联网和冷链物流网络,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每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龙虾在300吨以上,价格比传统销售还高。目前,龙虾、有机湘米、腐乳等四季红镇特色产品通过网络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效益可观,前景看好。

四是伸延产业链条。为完善产业链条,降低发展成本和风险,市移民局和镇党委政府通过项目引进和扶持,正在帮助阳雀洪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虾苗繁育基地,实现为本镇种养户和周边养殖户提供虾苗,以减少运输损耗,提高成活力;正在筹建中型冻库,实现龙虾错峰上市,淡季出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些种养户还在考虑龙虾食品成品的加工途径,将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延伸。

稻虾共作模式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全镇稻虾共作模式面积达到了8600多亩,镇外承包的稻虾共作面积13000亩。从业移民425户,小龙虾产量超过3000吨,同时出产优质粮食10000吨以上,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实现纯收入6000多万元,增收3800多万元。稻虾共作模式还带动了就业和运输,土地流转农户除了每年每亩800850元的租金,还可以进入种养基地就业,全镇稻虾共作基地每年安排本镇就业15002000人,每人年均报酬达1-2万元;全镇共有专业运输户30多户;全镇各虾稻共作基地共认领了50多户精准扶贫对象,每年通过基地获得稳定的打工收入。

二、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稻虾共作产业发展势头正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全镇稻虾共作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产业风险较高。稻虾共作是新兴产业,当前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种养技术风险不可忽视。稻虾共作产业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有特定的种养技术要求,特别是在传统稻谷种植的基础上,龙虾的生存环境、生长特性、养殖周期等因素,与稻谷的生长有许多不同,在病虫害防治、化肥的施用、田间管理等各方面,还有一个磨合过程,期间的风险不可忽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二是市场在潜在风险不可忽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龙虾消费市场前景广大,但全国各地稻虾共作发展迅速,而且所产龙虾大都集中在同一时期 上市,势必造成量多压价,效益必定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信息渠道不畅、市场把握不准、竞争恶性循环等不利情况下,存在较大的销售风险,从而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稻、虾产品本身的质量风险不可忽视。由于种养模式发生改变,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龙虾本身的质量会产生一些不可控因素,如龙虾受稻谷化肥农药残留的影响下的品质问题、龙虾运输、储存期间的品质变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潜在风险。

 2、产业链条较短。目前全国各在从事稻田养虾的合作社、大户如雨后春笋,对如何种好稻、养好虾技术需求迫切。目前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人员很少,特别是有理论、有实践的技术人员更少,种养大户找人指导难,雇用技术人员更难。农业部门对稻虾综合种养田间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对该种养模式下水稻品种的选用、田间病虫草害的变化与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不同投入品对稻虾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等方面缺乏基础性研究。龙虾初级产品收获后一般直接投放市场,错季上市的储存、成品制作、包装等产业下游链条还没有形成,影响了产业的完整性和附加值。

3、配套措施欠缺。稻虾综合种养主要在低洼稻田开展,一般地处偏远,水、电、路、渠设施落后,小田块、小环沟,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作业,节约化、产业化水平低,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种养面积的不断扩大,虾苗需求量也越来越多,由于本地种苗不能满足需求,不少种养户纷纷到外地选购虾苗,导致虾苗紧张,质量难以保证,价格一路攀升,投放成本提高或投放时间延迟。

三、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稻虾共作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四季红镇稻虾共作产业发展情况,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看高看远,引进战略大项目。我市稻虾共作产业发展势头快,但在发展规模上,还呈现出零散性扩展、小业主经营的态势,整体规模效益还有较大空间。稻虾共作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引进战略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外向型发展。通过以规划为龙头、项目做支撑,不断改善稻虾共作产业的生产条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保障。要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紧扣产业政策,坚持以诚信引大项目、以环境引大项目、以农业企业引大项目,把时间和精力聚集到整体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上来,引导市场主体多上稻虾共作产业项目、上好项目。

2、做大做强,联手合作闯市场。从我市稻虾共作产业现状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结农户的形式初步建立,但还没有形成全市性的产业集团,各自为阵的多,建议通过稻虾共作产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要重点扶持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和益阳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根据实际选择一批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以扶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通过这些企业,打造全市稻虾共作产业企业的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稻虾共作产业企业,要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要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从外地引进一批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批本地有实力的稻虾共作产业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

    3、共创共赢,搭建合作大舞台。我市稻虾共作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在对外交流合作与走去出的工作中,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规划、宣传和政策扶持,帮助解决稻虾共作产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做好引导、支持和推动三方面的工作。要加大稻虾共作产业宣传力度,定期发布产业信息,防止盲目生产给企业和农户造成损失。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稻虾共作产业企业发展,搞好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稻虾共作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建议以各镇为单位,根据种养规模,配套建设小龙虾良种生态繁育基地和小龙虾种质资源保护区,保障优质虾苗供给,确保苗种满足生产需求。建议设立稻虾共作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开发、精准扶贫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稻虾共作产业化经营;通过产学研等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名牌企业的合作、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有效搭建对外合作交流的大舞台。要注重小龙虾品质和质量安全,突出生态养殖。水稻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用量少,大米绿色无公害,市场前景好,可在生态、绿色和有机大米品牌上做文章,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虾稻米”、“虾香米”,“虾乡米”、“虾田米”等绿色或有机大米品牌。


【字体:收藏】 【打印】【关闭